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王义廷:"通通通仄平平仄"中,"通"什么 ...

2020-8-11 18: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 评论: 0

摘要: 邢坤的回答: 通其意思是可平可仄。   例如“楼船夜雪瓜州渡”,“出师一表真名世” 就是通通通仄平平仄。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 ...

邢坤的回答:

"通"其意思是可平可仄。   例如“楼船夜雪瓜州渡”,“出师一表真名世” 就是通通通仄平平仄。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1.起源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2.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3.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李乐伟的回答:

"通"其意思是可平可仄。   例如“楼船夜雪瓜州渡”,“出师一表真名世” 就是通通通仄平平仄。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1.起源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2.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3.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高国华的回答:

指的是诗歌的音律.例:回眸一笑百媚声 通通通仄平平仄

赵越天的回答:

诗歌的音律分为"平","仄"两种,一般来说平声与上声属于"平"声,入声与去声属于"仄"声,但是实际上我们读古诗,发现大部分诗歌并没有严格遵循这一格律,所谓"通",就是指在这些字的位置上音律其实是可平可仄的,而且"通"律的情况一般会出现在一句诗的前几字上,最后一字出现"通"律的情况是极少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2 01:53 , Processed in 0.06252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