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亮的回答: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五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 吟稻雁的回答: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五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 无与伦比的回答: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生前被人们视为“故宫活宝”,因为自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之后,单老先生就开始“入宫”,有这样资历的老专家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是寥若辰星。他当年曾说“历史就是这样的,当你拥有时,你并不在乎,可是一旦失去,你就很难再找回来了!”“金砖”烧制工艺的失传也是如此。 目前,故宫用于维修“太和”、“中和”和“保和”三大殿的1800块金砖全部来自苏州,属于“仿金砖”或“精制澄泥砖”,换句话说,就是新产品。而老金砖已不可复制,北京故宫维修时首次用上新烧制的金砖是在1990年。 不管是故宫用的新、老“金砖”,它的产地都是江苏的苏州,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按旧制,老“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简略的描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 ‘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生产“金砖”的陆墓御窑位于古城苏州东北的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千百年来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特派官员至陆墓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封为御窑。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3年,亲自督造5万块金砖,多产自御窑村,御窑金砖进入全盛期,金砖造价也开始升高。据说,金砖的取泥炼制,首先用谷糠煅烧6个月,之后还要花上三年时间才能制作成。金砖的规格尺寸不同,民间即使有钱,也是不敢使用大金砖。 那么,皇宫里的专用建筑材料“金砖”怎么会流入民间、成为民间的收藏品呢? 学者们的解释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一是在明清时期,故宫隔些年就会更换大殿中破损的或已经不漂亮的“金砖”,而这些换下来的“金砖”往往会用于赏赐给在朝的王爷或大臣,于是“金砖”就有可能流落民间;二是当年“金砖”要从苏州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途中可能会发生有些“金砖”被磕碰受伤,被迫下船,而这些金砖在下船以后,就不再往宫里运,从而流落民间;三是清皇朝被颠覆之后,“金砖”外流。北京的一位“金砖”收藏者,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藏品来源:“家中收藏的金砖是父辈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遗址处捡来的。因金砖质地坚硬,且细而涩,主要用来磨剃头刀用,屈指算来收藏至今有七十多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