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友秀的回答:意思是: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
节选原文: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译文: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
陈春秀的回答:刚才总理在回答“新闻周刊”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句“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讪,是指毁谤,疵是指小毛病。意思是即使别人想要毁谤于我,但是我问心无愧。 此句出处: 《子刘子自传》 原文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金皇],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 [yǒng]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tiǎn羞辱,愧对;辱]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温[冫青,qìng]。是时少年,名浮[过也]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丁]指遇父母之丧。[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zhuō提拔]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yuàn,副官],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翊日[同“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duó]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yè]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这里指宦官]。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qí福也]兮。重屯[zhūn,艰难]累厄,数之奇[jī]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shàn,毁谤],心无疵[cī小毛病]兮。寝于北牖[yǒu窗],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jù岂,怎]知兮。 译文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 “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及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更多解释: 讪:shàn 【动】形声。从言,山声。本义:毁谤 同本义〖slander〗 讪,谤也。与姗略同。——《说文》 讪,诽毁也。——《苍颉篇》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论语》 居下而讪上,处贫而非富。——《盐铁论·地广》 有谏而无讪。——《礼记·少仪》 又如:讪上(毁谤在上位的人);讪议(毁谤议论);讪刺(毁谤讽刺) 讥刺,挖苦〖mock;diride;ridicule〗 见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资序,则相议而讪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偏加些恶谑毒讪。——清·孔尚任《桃花扇》 又如:讪人(让人下不了台;小看人);讪语(说讽刺话);讪嘴(斗嘴);讪侮(讥笑轻侮);讪诮(讥笑嘲讽);讪驳(讥笑批驳) 【形】羞惭,难为情〖embarrassed;awkward〗。如:听到别人的批评,他脸上有些发讪;讪筋(恼羞成怒);讪不搭的(形容难为情);讪脸(厚脸皮) 讪谤shànbàng〖slander〗诋毁;诽谤 讪骂shànmà〖abuse〗轻蔑、嘲弄地骂,谩骂 讪骂是粗鲁的表现 讪讪shànshàn〖feelillatease;embarrassedly;shamefacedly〗不好意思的样子 朴斋不好意思,方讪讪的走开。——《海上花列传》 他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鲁迅《祝福》 搭讪dāshàn〖accosting〗搭讪是主动和陌生人(意中人)交流 讪笑shànxiào〖ridicule;deride;mock〗∶讥笑 好不讪笑一番 〖produceaforcedsmile〗∶羞惭,而尴尬地笑 只是讪笑吃酒。——《红楼梦》 疵 cī 【释义】缺点;毛病:吹毛求疵。 <名> 1、(形声。从疒,此声。本义:小毛病) 疵,病也。――《说文》 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又如:疵瘕(腹疾) 2、引申为过失;缺点 知我国有疵。――《书·大诰》 又如:疵吝(缺点。疵也作玼);瑕疵(小毛病、过失);疵弊(缺点或过失) 3、多余无用的赘物 4、灾祸 鬼神为之疵疠。――《谷梁传序》 又如:疵疠(灾害、疾疫);疵疫(灾害疫病) 5、痛 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疵,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元·杨显之《潇湘风》 基本解释: -------------------------------------------------------------------------------- 疵 cī 毛病:疵吝。疵病。吹毛求疵。 缺点或过失:疵瑕。疵咎。疵点。 诽谤,非议:疵物。疵毁。 笔画数:11; 部首:疒; 部首笔画:5 部外笔画:6 笔顺编号:41341212135 四角号码:0011 详细解释: -------------------------------------------------------------------------------- 疵 cī 【名】 (形声。从疒(chuáng),此声。本义:小毛病) 同本义〖ill〗 疵,病也。——《说文》 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又如:疵瘕(腹疾) 引申为过失;缺点〖blemish;defect;fault〗 知我国有疵。——《书·大诰》 又如:疵吝(缺点。疵也作玼);瑕疵(小毛病、过失);疵弊(缺点或过失) 多余无用的赘物〖anexcrescence〗。如:疵面(有疵点的脸) 灾祸〖calamity〗 鬼神为之疵疠。——《谷梁传序》 又如:疵疠(灾害、疾疫);疵疫(灾害疫病) 痛〖ache〗 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疵,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元·杨显之《潇湘风》 黑斑;痣〖spot〗。如:眉后有疵;疵黔(黑色的疵点);疵面(有疵斑的脸) 疵 cī 【动】 通“訾”。挑剔,非议,诋毁〖censure〗 疵,毁也。——《集韵·纸韵》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大化陵迟,而诋疵先主。——《后汉书·李固传》 又如:疵毛(吹毛求疵,挑毛拣刺);疵陋(见闻浅陋而好非议) 李伟南的回答:即使别人诽谤我,但我也问心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