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沈慧珍:襟三江而带五湖中五湖指哪五湖

2020-8-11 17: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3| 评论: 0

摘要: 雷俊的回答: 我国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它与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息息相关 、脉脉相通。古称:“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吴地的水利,经过长期的开发和不断的进展,取 ...

雷俊的回答:

我国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它与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息息相关 、脉脉相通。古称:“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吴地的水利,经过长期的开发和不断的进展,取得了 重大的效益,为农业上“苏湖熟、天下足”的嘉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治水改 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就,吴地水利堪称业绩煌煌,彪炳千秋 。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蕴藏着丰富的水土资源。由于临(东)海 、居(长 )江 、带 (太)湖,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江 、河 、湖 、海交相依偎的 独特优地位,再加上气侯宜人 、雨量充沛和地势平坦等方面的良好环救民们很 快将此作为生产实践的发祥地而开发出来。   据有地志祖学之称的古地理书籍《尚书·禹贡》记载,此地属于“九州” 之中的扬州,范围指淮水以南到海广大地区,即今长江下游一带,有古籍称扬 州的取名是因“水波之扬”缘故,显然“水多”为主要特征。《尚书.禹贡》提 到了扬州的薮 (指聚水丰富的地方, 即沼泽湖泊)、川(指贯穿流通之水,有通 航之利)、指有灌溉之利)。稍后的典籍《周礼·方氏》更有了详细的解释: “薮曰具区, 川曰三江, 浸曰五湖。”其它的古籍如《国语》、《战国策》、 《越绝书》等也有“三江五湖”的记载。   吴地有“三江五湖”的格局, 成为该地区藉以开发的水利资源。如在《史 记. 河渠书》内明确提到:“于吴, 则通渠三江五湖。”太史公司马迁还曾登姑 苏台, 以眺望五湖。   关于“三江五湖”的具体名称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人言言殊。但目前比较倾 向性的看法是所谓三江, 指的是松江、娄江和东江。该三条大江成为吴地较均 匀的排水于路。五湖之名也众说纷纭:有以“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 鼎湖”为五湖 ( 见《图经》) , 有以“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为五 湖见《史记正义》和《吴地志》) 等,甚至有的认为 “五湖”泛指 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 (见《史记》和《国语》)。虽说莫衷一是,但 “五湖”为吴地重要的蓄水库是确凿无疑的。   吴地的水利状貌,围绕着“三江五湖”为主心骨架的态势,有以下几方面 特点:   从地形地貌的角度观察,既有逶迤起伏的低山残丘,又有辽阔坦荡的的洼 地平原,既有纵横交错的河港泾浜,又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漾荡。但地势总体上 呈现西南高于东北方,沿江沿海处高于腹部,中部构成以太湖为中心的大型碟 形高田地带。太湖与其他大小众湖泊河流对调节区域性的水流起着重要作用。 因比,反映在水利上的特点是洪枯水位幅度变化不大,防洪压力比水位大起大 落的地区轻,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运、灌溉和水产养殖。然而,由于这些 特点,也形成缓流水平,加上受到江海潮汐的影响,向外排泄不畅,水位一旦 猛涨,不易退落。每遇淫雨或暴雨,易成为沮洳泽国,水灾接踵而至。   从气象条件角度观察,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带有中亚热带震动带气侯,气侯 湿润温和,降雨量充沛,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适于种植稻、麦、油菜等高产 作物和发展桑、茶、花果等经济作物。然而,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和雨量不均 会造成灾害。或因空雷不雨而干旱;或因霉雨连绵而水患。   从地理位置角度观察,长江与太湖在地域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丰沛的 水源,且水质良好,可藉江湖涨落调节吴地的引水和排水。然而江潮也有加重 内地洪涝威胁和淤塞河浦之患,特别是在东南沿海还有卤潮倒灌的危害。   所以,针对吴地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所构成水利上的各种特点,吴地劳 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 ,避害趋利,两千多年来的水利史就是在不断地解决各 种水土矛盾的斗争中逐步演进的,并最终成为富有鱼稻之饶的水乡泽国。 种水土矛盾的斗争中逐步演进的,并最终成为富有鱼稻之饶的水乡泽国。

我是一个小太阳的回答:

这句话语出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释义为: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地区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江流月下——

 

雪辰的回答:

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08:48 , Processed in 0.06035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