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李江山:莫高窟与四大石窟

2020-8-11 17: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 评论: 0

摘要: 李家顺的回答: 中国敦煌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录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从前天开始,由文 ...

李家顺的回答:

中国敦煌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录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从前天开始,由文物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这个活动7月份将在敦煌莫高窟的现场进行。一台特别编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以史诗般的气势4月24日起将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这台舞剧在敦煌现场的演出,将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同时,大型展览、庆典、研讨活动穿插其间。回溯敦煌百年,将使世人再次感悟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   一: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是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1600年间,这里先后开岩凿洞,最盛时,曾有石窟千余,号称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编的洞窟仍有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5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圆 ,结束了在军队当小兵的生涯,因无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来到敦煌。当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只有王圆 能用中文诵道经,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错。于是他就雇了个姓杨的为他打下手,写经文。杨某抄经之暇爱吸旱烟。用芨芨草点火,并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墙壁的裂缝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时候,发现墙缝深不可止,便用旱烟袋头敲了敲墙,感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赶紧叫王道士,两人夜半破壁,发现里面有一个泥封着的小门。此时天已渐亮,去掉泥块,出现一条通道,进入通道后,一个黝黑的高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出现了。室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王道士当时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几乎一无所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无意中回到了人间。   接着,一系列不幸就在这片繁盛大地上发生了。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这批宝藏价值连城,可他毕竟明白用它们换点钱是没问题的。于是,他取出几卷给当时的县长汪宗瀚去鉴别。汪是识货的,依他的权势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画像和写本。三年后,甘肃学台叶昌炽闻听此事,便让汪为他搜求。叶对古物的学养颇深,对藏经价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肃的藩台衙门建议将这批古物运到省城来保存。但因运费需五六千两银子,清政府觉得银子比这批“废纸”更有价值,没有采纳这项建议,只是发了一道旨令,让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仍为保存”。汪责令王道士经办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经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将这批古物重新封起来,成了古物的实际拥有者。   当时在新疆一带,有一位受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来过敦煌。闻知洞窟存有宝物后,便于1907年5月第三次来到敦煌,他是历史上盗劫藏经洞文物的第一人。他来敦煌,通过一位师爷与王道士接触,得知王道士已将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营扎寨,软磨硬泡。终于,他从洞窟壁画上看到了王道士请人绘的《唐僧取经图》,遂生一计,称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来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托,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经再取回去等等。这番话竟然说动了这位“司库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开封墙,让斯坦因进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记》中写道:“从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其中“用无色坚韧的画布作包袱的一个大包裹,打开后全是古画”,“颜色调和,鲜艳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笔钱给庙里的方式,得到了装满写本的24只箱子。另外还有五只,仔细装满了画绣品及其他美术品遗物。   1914年后,他又从王道士手里得到五只大箱。1930年再来时,因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而未得逞。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7月来到这里,凭他渊博的汉学知识,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价值的文物6000余卷。   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的奥登堡也于1914年至1915年间从藏经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盗走1万余件文物资料及壁画。美国的华尔纳1924年到莫高窟后,由于无经卷可窃,便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第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盗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命令将剩下的经卷装成两只木桶,封钉坚固,施以彩绘,制成“转经桶”置于佛殿之中,又责成王道士看管,并且还赏给他300两银子作为他看守经卷的补偿。而这两只“转经桶”今日仍竖在第17号窟中,桶中一无所有。王道士变本加厉地“私卖”,几乎使藏经洞内的古物为之一空。经过有良心的学者一次次上书呼吁,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悉数运回北京。然而,起运时清理在数的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开的一幕,至今回溯起来仍令人心颤。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宝库竟由屈屈一个假道士据为己有,写下了令世代垂泪的一笔。今天,敦煌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已是全世界文明价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护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的重视。没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盗贩之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百年前的历史今天没有重演的可能。   这段历史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二:敦煌研究   一):敦煌壁画研究   敦煌壁画泛指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所分布的石窟寺壁画,而以敦煌的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敦煌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自张赛出使西域,然后霍去病领军驱逐匈奴出河西,屯田移民,设关建郡,从此中原与西方诸国及许多民族频繁来往和交流,逐渐确立了敦煌成为西部重镇的地位。此时,印度佛教伴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逐渐传入敦煌和中原,石窟是作为佛教活动的场所,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发展起来,莫高窟石窟既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莫高窟在敦煌市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在10-40米高,南北1680余米的断崖上蜂窝状散布着4-14世纪10 个时代的石窟750余个,最早者创建于公元366年,最晚者为公元14世纪营造,其间经历了1600余年的历史。据唐代圣历元年(689年)的碑文记载,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至镌碑时已有窟龛一千余个,此后历代续建,亦有踏毁,由于敦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条件,现有相当的洞窟还完好地保存着,所以现存的石窟所遗存的壁画等史实文物是极其珍贵的。   据统计现有492个洞窟共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其规模之宏大,文化内容之丰富世上罕见,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著名文化遗址。   (1):莫高窟早期壁画艺术   莫高窟早期壁画主要是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壁画,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佛教经变画很少。题材主要是宣扬苦修和自我牺牲。   现存最早的洞窟在北凉时代(397-439年),位于崖壁第二层中部的第267-275窟一段,共有268、272、275三个大窟,内凿六个小龛,又以268窟最早,从其西壁佛龛下破损的两层供养人画下,可看出一层无画的白壁,专家推测该窟可能是乐傅或法良曾用过的禅窟。北凉时期,国王沮渠蒙逊请高僧昙无文件大(chen)译经,并开凿石窟造像,佛事极盛。这时的佛陀端坐说法,神气木讷,菩萨也显得笨重不堪;衣饰和衣折是典型的犍陀罗式样;人物造型则以源自印度的“凹凸法”,用朱色(现已变黑)作圆圈,用白色勾勒鼻梁、眼珠,远看像一个白色的“小”字,俗称“小字脸”。洞窟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一种舶来的意味,一种西域气息,一种遥远的印度乡音。   北魏(386-534年)立国总计148年,拓跋王朝实际统治敦煌却在439-534年间,共95年。莫高窟现存10个北魏石窟,赭红色底壁上“人大于山”的本生故事和色调明快、婉丽动人的天宫伎乐楚楚动人。第248窟中有最早有人名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北魏以太和改制(494年)为界,前期仍是西来的佛陀菩萨,却暗暗换上了中原丝质的薄衣,轻纱透体,软滑贴身,中原盛行的“曹衣出水”技法直接以衣纹表达形态。后期则出现了清灵洒脱的江南新潮“秀骨清像’风格,中原的房屋形制也进入莫高窟,出现了“人字技”屋顶。在257窟平棋顶上,画有全身一丝不挂的裸体飞天。   西魏(535- 546年)现存 6窟,以 288、249、285窟最有代表性。覆斗窟形不仅开了一代新风,而且成为以后石窟的基本形制。艺术风格上,中原的衣冠文明、南朝的名士风流和西域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出现了混合形艺术,使北魏艺术风格发生了根本变化。壁画早期以秀骨清像为主,后期的菩萨则换上褒衣博带,原来的赤足穿上了饬头履,现实生活场景也被搬上壁画。285 窟出现了莫高窟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供养人画像和发愿文,其南壁上层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宝盖两侧的两身裸身飞天造型完美,尤以宝盖东侧的女童形飞天,成为莫高窟最完美的裸体飞天。   北周时期(557-581年),周武帝通好西域,结姻北狄,聘娶突厥公主阿史那为皇后,中西交流加大,艺术并存趋于融合,“面短而艳”的佛陀登场,“小字脸”又重返画面。北周洞窟现存15个,艺术特点表现为:一是中原式、西域式风格并存。中原式的佛陀清瘦,身着衣履,画面装饰性强,格调潇洒清朗;西域式的佛陀丰满,半裸身体,画面立体感强,气氛庄重沉静。二是着世俗装,穿 “时装”的男女进入了佛国世界,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社会生活气息。三是供养人画大增,这与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功臣、贵威有关,但功德主有明显的“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倾向。四是裸体飞天艺术冲破中国传统的儒道戒规束缚,在这里竟达13尊之多。此后,裸体飞天迅速消失。   至北周末年,一个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一种羽人与天人共舞的历史大融合已经形成。   (2):莫高窟中期壁画艺术   隋唐盛世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也是莫高窟艺术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隋代(581-618年)前后只有38年,却在莫高窟新建窟101个,重修北朝石窟5个,是莫高窟前180多年来开窟的两倍。隋代洞窟观存94窟,而以前四个朝代仅存洞窟36个。隋代是莫高窟开窟最频繁的朝代,隋对佛教的虔敬与迷信令后世匪夷所思。隋文帝杨坚出生在一尼庵中,由尼姑智仙抚养成人,自小笃信因果报应。隋王朝统一天下后,首先把人间变成了佛国,在全国建寺塔5000所,佛像数万身,有专职僧尼50余万人。隋文帝被称为“大行菩萨国王”,后炀帝杨广亦被称作“主持菩萨”,杨广本人就亲自写《法华经》1000部,创天台宗。一个皇帝胜过一万个高僧来讲 经传教,佛法与皇权已密不可分,于是,打破了佛教的南北对峙。佛教南北归一,社会丰饶富强,百姓对解脱自我转向更实际的“现实报”,于是促成了大乘佛教的流行,石窟艺术更趋向绚丽多彩。   隋代以倒斗顶窟为基本形制,以303窟将中心塔柱改造成一圆锥形的七级倒塔最有代表性。壁画艺术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创造活力,摆脱了外来艺术的束缚。一是本生故事画让位于经变画,“累世苦修”。“忍辱精进”画面渐次退去,“方便成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画面由窟顶走到墙壁正面的黄金地位;二是最早诞生了单独成像的观音菩萨。菩萨是佛教中菩提萨捶的简称,系释迦牟尼成佛前修行的觉名,因而在早期洞窟中他只是佛的陪衬。隋代单身菩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的起步。三是隋代佛教艺术开始世俗化,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基本符合真人身体与头 6.5:1的比例。但较唐代艺术仍有不足。因此隋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四是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藻井尤为富丽。其中央以莲花构图,四框有二方连续图案,外缘则有飞天围绕,千佛环列。   隋代只是序幕,拉开大幕是大唐,公元618年建立的强大的唐朝历时289年(618-907年)。唐朝是莫高窟建窟最多的朝代,至迟在698年时已达“窟龛千余”,布满整个崖面。这是莫高窟历史上黄金般的盛世,规模庞大的覆斗形大窟中,大幅佛教画气势恢宏,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唐代洞窟现存232个,几乎占总窟的一半;经变画的在400余幅,也几乎占总数的一半。   公元618-704年,是莫高窟艺术的初唐时期,现存洞窟47 个。高度开放的大唐帝国对外来文化,以博大的胸怀与气魄,一股脑地拿来,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宗教信仰,转瞬便幻化成一个雄浑的唐文化。表现在壁画上,出现了通壁经变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如220窟的《阿弥陀净土变》,展现了富丽庄严、气象万干的极乐天国,为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楼台殿阁是帝王宫阙的仿照;乐舞场面反映了当时豪贵之家伎乐之盛;画面中佛陀、菩萨形象是当时世人的模样描绘,其躯体比例和地位表现了封建社会森严而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该画与《东方药师变》、《维摩洁经变》集于一窟,将敦煌壁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初唐壁画有30多壁维摩诘经变,这是魏晋以来首先中国化的佛教画。初唐人物造型由清秀渐趋丰满结实,躯体比例适度,宏幅巨制,却又精工细描,引人入胜。   盛唐时期(705-781年)现存81个洞窟,艺术特点首先表现为完好保存有中原已消失的画圣吴道子风格的壁画,在线条上,属大写意派,下笔飞快,线条疾畅,画史上所谓“吴带当风”的 “吴家样”绘画是莫高窟对中国美术史的巨大贡献。在色彩运用上,到处都有李思训大青绿风格的影子,呈现出金碧相映、富丽堂皇的时代风格。盛唐经变画采用对称手法求得画面平衡,“人小于山”,画面上有的多达千百人,表现出画师宏大的气魄和处理复杂构图的惊人技艺。经变画两边,配上对称的屏风画,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   中唐时期(78-848年),敦煌进入吐蕃称雄的时代,佛国仍然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国。吐蕃统治敦煌67年,当时沙州人口不到3万,职业僧尼却达千余。吐蕃人在敦煌一连兴建17座寺庙,在莫高窟开凿和续建的洞窟多达92个,现仍存50余个。洞窟依然遵循盛唐风格,但又有独特性。一是流行佛、菩萨像,达66 幅,经变画比初唐多一倍。比盛唐多三分之一。二是盛行密宗图像,达33幅,比初、盛唐多24幅。三是产生了一壁分上下两部,上部绘经变画二至三幅,下部再分割成小块并列的屏风画,容纳了大量的经变内容,却失去了雄浑气势。四是以158窟为代表,在涅盘像后绘涅盘变群像《各国王子举哀图》,出现了绘塑结合的大型经变,为吴家样风格的代表作。五是产生了双头瑞像图。   晚唐时期(848-907年),敦煌又回归大唐统治,世族张议潮成了这里的主人。敦煌的豪门大族包揽了从人间到天国的一切,实力雄厚的世族竞开家窟,而互不破坏,计开凿60余窟。其艺术风格融汇了中原绘画、吐蕃遗风和敦煌地方色彩。画面密、显宗图像并存;密宗多变相;经变比中唐更多。同时,壁画中出现了如《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等与佛教无关的世俗题材。   总体来说,大唐艺术点燃了大乘佛教的辉煌。形象化的画面把现实理想化,又把理想现实化。无所禁忌的自由化创造,把佛变成世间的人,把菩萨画成慈悲为怀的女人相,使佛国充满人情味、俗世感和生命的意味。各式自由舒卷的卷草纹图案又使画面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和生命的动感。   二):敦煌彩塑研究   莫高窟自创建以来,历代佛门弟子和僧俗大众为敬奉和崇拜的佛教诸佛诸神塑造的彩塑多达3500余尊。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立体圆塑,多用于大型佛、菩萨像;二是贴壁半圆塑,多用于塑佛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天王和力士;三是浮塑;四是影塑,多用于塑小型飞天、供养菩萨、劫贤千佛以及佛龛上的装饰、羽人、飞龙、龛楣花纹,佛像身后的项光、背光、背屏等。彩塑材料主要是草泥、胶泥、土坯、土料、柴草和色料。对不同形态的塑像,彩塑技法不尽相同。对大型坐、卧佛,多是凿出石胎或以土坯垒出泥胎,再以草泥塑裹,以细胶泥塑出细部,用色料描绘妆銮而成。大于真人几米到小于真人几十厘米的塑像,选用圆木砍刻成木胎,扎红柳枝、芨芨草或木料成型,再塑小影塑则是以胶泥压入拓模,泥干取模拓制而成。莫高窟因凿于砂砾岩上无法石刻成像,古代匠师采用了雕塑艺术的雕、刻、塑、捏、贴、压、削等全部技法,及绘画艺术上的点染、涮、涂、描等艺术手法,技法众多,选材广泛,处理灵活,故塑像生动逼真,丰富多采,富于表现力。   彩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壁画一样。北朝彩塑多为释迦牟尼的说法像、禅定像、苦修像和弥勒菩萨的排定像,题材范围较窄。彩塑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庄重的风格,注重面部传神而忽视躯肢刻划;衣褶以阴刻线为主,辅以贴泥条。总体风格具有印度、西域特色。隋代彩塑具有包前孕后、承上启下的特点。题材上出现了大型力士、天王像,同一窟中,三铺高大立像或众多塑像同在。身体比例接近真实,衣褶线条逐渐向写实技巧较高的圆线过渡。到唐代,彩塑达鼎盛时期,题材上出现群像,一铺造像少则三五身,多者达11身;依岩开凿的大佛像气势恢宏(96窟34.5米高和 130窟26米高两座倚坐弥勒大佛),并大量塑造涅盘像。人物造型丰满圆润,手法细腻写实,技巧趋于成熟,彩绘精致富丽。   晚唐、五代以后,彩塑明显衰颓。造像之风远不及隋唐,作品坠入程式化,神情呆滞,且因在底层,保存下来者甚少。宋、西夏。元代很少造像,只有重塑、改塑、重绘,多古板呆滞,彩塑江河日下,彻底衰落了。   与其它石窟相比,敦煌彩塑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并具有塑绘结合、互为一体的特点。表现为雕塑与绘画的一体结合,雕塑与绘画的局部结合,雕塑与绘画的一壁结合,及雕塑与绘画的整窟结合。

梁文豪的回答:

中国敦煌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录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这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从前天开始,由文物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这个活动7月份将在敦煌莫高窟的现场进行。一台特别编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以史诗般的气势4月24日起将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这台舞剧在敦煌现场的演出,将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同时,大型展览、庆典、研讨活动穿插其间。回溯敦煌百年,将使世人再次感悟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   一: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是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64至366年间。1600年间,这里先后开岩凿洞,最盛时,曾有石窟千余,号称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编的洞窟仍有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5万余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圆 ,结束了在军队当小兵的生涯,因无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来到敦煌。当时的莫高窟寺院,多为红教喇嘛,只有王圆 能用中文诵道经,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错。于是他就雇了个姓杨的为他打下手,写经文。杨某抄经之暇爱吸旱烟。用芨芨草点火,并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墙壁的裂缝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时候,发现墙缝深不可止,便用旱烟袋头敲了敲墙,感到里面是空的!于是他赶紧叫王道士,两人夜半破壁,发现里面有一个泥封着的小门。此时天已渐亮,去掉泥块,出现一条通道,进入通道后,一个黝黑的高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出现了。室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等。王道士当时对这批5至11世纪文物的价值几乎一无所知,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这样无意中回到了人间。   接着,一系列不幸就在这片繁盛大地上发生了。   王道士虽然不知道这批宝藏价值连城,可他毕竟明白用它们换点钱是没问题的。于是,他取出几卷给当时的县长汪宗瀚去鉴别。汪是识货的,依他的权势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画像和写本。三年后,甘肃学台叶昌炽闻听此事,便让汪为他搜求。叶对古物的学养颇深,对藏经价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肃的藩台衙门建议将这批古物运到省城来保存。但因运费需五六千两银子,清政府觉得银子比这批“废纸”更有价值,没有采纳这项建议,只是发了一道旨令,让县长汪宗瀚“检点经卷画像,仍为保存”。汪责令王道士经办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经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将这批古物重新封起来,成了古物的实际拥有者。   当时在新疆一带,有一位受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来过敦煌。闻知洞窟存有宝物后,便于1907年5月第三次来到敦煌,他是历史上盗劫藏经洞文物的第一人。他来敦煌,通过一位师爷与王道士接触,得知王道士已将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营扎寨,软磨硬泡。终于,他从洞窟壁画上看到了王道士请人绘的《唐僧取经图》,遂生一计,称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来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托,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经再取回去等等。这番话竟然说动了这位“司库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开封墙,让斯坦因进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记》中写道:“从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灯光中,我的眼前忽然为之开朗,卷子紧紧地一层一层地乱堆在地上,高达十尺左右。”其中“用无色坚韧的画布作包袱的一个大包裹,打开后全是古画”,“颜色调和,鲜艳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笔钱给庙里的方式,得到了装满写本的24只箱子。另外还有五只,仔细装满了画绣品及其他美术品遗物。   1914年后,他又从王道士手里得到五只大箱。1930年再来时,因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而未得逞。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   继斯坦因之后,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7月来到这里,凭他渊博的汉学知识,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价值的文物6000余卷。   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的奥登堡也于1914年至1915年间从藏经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盗走1万余件文物资料及壁画。美国的华尔纳1924年到莫高窟后,由于无经卷可窃,便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第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盗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后,命令将剩下的经卷装成两只木桶,封钉坚固,施以彩绘,制成“转经桶”置于佛殿之中,又责成王道士看管,并且还赏给他300两银子作为他看守经卷的补偿。而这两只“转经桶”今日仍竖在第17号窟中,桶中一无所有。王道士变本加厉地“私卖”,几乎使藏经洞内的古物为之一空。经过有良心的学者一次次上书呼吁,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残存的经卷写本悉数运回北京。然而,起运时清理在数的8600余卷,经沿途大小官员强取豪夺,所剩下的就是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开的一幕,至今回溯起来仍令人心颤。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的宝库竟由屈屈一个假道士据为己有,写下了令世代垂泪的一笔。今天,敦煌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已是全世界文明价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护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的重视。没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盗贩之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百年前的历史今天没有重演的可能。   这段历史在提醒人们,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对历史价值认识上的盲点,尊重历史就是一句空话。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与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个人所为已经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今天的问题可能在于另一个方面,即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与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到敦煌这样珍稀遗产,小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如果不以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有可能失去第二个、第三个敦煌。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国公民。保护文物,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不仅仅是国家、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着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们自己不作任何一个“道士”。   二:敦煌研究   一):敦煌壁画研究   敦煌壁画泛指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所分布的石窟寺壁画,而以敦煌的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敦煌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自张赛出使西域,然后霍去病领军驱逐匈奴出河西,屯田移民,设关建郡,从此中原与西方诸国及许多民族频繁来往和交流,逐渐确立了敦煌成为西部重镇的地位。此时,印度佛教伴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逐渐传入敦煌和中原,石窟是作为佛教活动的场所,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发展起来,莫高窟石窟既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莫高窟在敦煌市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在10-40米高,南北1680余米的断崖上蜂窝状散布着4-14世纪10 个时代的石窟750余个,最早者创建于公元366年,最晚者为公元14世纪营造,其间经历了1600余年的历史。据唐代圣历元年(689年)的碑文记载,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至镌碑时已有窟龛一千余个,此后历代续建,亦有踏毁,由于敦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条件,现有相当的洞窟还完好地保存着,所以现存的石窟所遗存的壁画等史实文物是极其珍贵的。   据统计现有492个洞窟共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其规模之宏大,文化内容之丰富世上罕见,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著名文化遗址。   (1):莫高窟早期壁画艺术   莫高窟早期壁画主要是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壁画,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佛教经变画很少。题材主要是宣扬苦修和自我牺牲。   现存最早的洞窟在北凉时代(397-439年),位于崖壁第二层中部的第267-275窟一段,共有268、272、275三个大窟,内凿六个小龛,又以268窟最早,从其西壁佛龛下破损的两层供养人画下,可看出一层无画的白壁,专家推测该窟可能是乐傅或法良曾用过的禅窟。北凉时期,国王沮渠蒙逊请高僧昙无文件大(chen)译经,并开凿石窟造像,佛事极盛。这时的佛陀端坐说法,神气木讷,菩萨也显得笨重不堪;衣饰和衣折是典型的犍陀罗式样;人物造型则以源自印度的“凹凸法”,用朱色(现已变黑)作圆圈,用白色勾勒鼻梁、眼珠,远看像一个白色的“小”字,俗称“小字脸”。洞窟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一种舶来的意味,一种西域气息,一种遥远的印度乡音。   北魏(386-534年)立国总计148年,拓跋王朝实际统治敦煌却在439-534年间,共95年。莫高窟现存10个北魏石窟,赭红色底壁上“人大于山”的本生故事和色调明快、婉丽动人的天宫伎乐楚楚动人。第248窟中有最早有人名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北魏以太和改制(494年)为界,前期仍是西来的佛陀菩萨,却暗暗换上了中原丝质的薄衣,轻纱透体,软滑贴身,中原盛行的“曹衣出水”技法直接以衣纹表达形态。后期则出现了清灵洒脱的江南新潮“秀骨清像’风格,中原的房屋形制也进入莫高窟,出现了“人字技”屋顶。在257窟平棋顶上,画有全身一丝不挂的裸体飞天。   西魏(535- 546年)现存 6窟,以 288、249、285窟最有代表性。覆斗窟形不仅开了一代新风,而且成为以后石窟的基本形制。艺术风格上,中原的衣冠文明、南朝的名士风流和西域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出现了混合形艺术,使北魏艺术风格发生了根本变化。壁画早期以秀骨清像为主,后期的菩萨则换上褒衣博带,原来的赤足穿上了饬头履,现实生活场景也被搬上壁画。285 窟出现了莫高窟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供养人画像和发愿文,其南壁上层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宝盖两侧的两身裸身飞天造型完美,尤以宝盖东侧的女童形飞天,成为莫高窟最完美的裸体飞天。   北周时期(557-581年),周武帝通好西域,结姻北狄,聘娶突厥公主阿史那为皇后,中西交流加大,艺术并存趋于融合,“面短而艳”的佛陀登场,“小字脸”又重返画面。北周洞窟现存15个,艺术特点表现为:一是中原式、西域式风格并存。中原式的佛陀清瘦,身着衣履,画面装饰性强,格调潇洒清朗;西域式的佛陀丰满,半裸身体,画面立体感强,气氛庄重沉静。二是着世俗装,穿 “时装”的男女进入了佛国世界,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社会生活气息。三是供养人画大增,这与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功臣、贵威有关,但功德主有明显的“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倾向。四是裸体飞天艺术冲破中国传统的儒道戒规束缚,在这里竟达13尊之多。此后,裸体飞天迅速消失。   至北周末年,一个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一种羽人与天人共舞的历史大融合已经形成。   (2):莫高窟中期壁画艺术   隋唐盛世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也是莫高窟艺术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隋代(581-618年)前后只有38年,却在莫高窟新建窟101个,重修北朝石窟5个,是莫高窟前180多年来开窟的两倍。隋代洞窟观存94窟,而以前四个朝代仅存洞窟36个。隋代是莫高窟开窟最频繁的朝代,隋对佛教的虔敬与迷信令后世匪夷所思。隋文帝杨坚出生在一尼庵中,由尼姑智仙抚养成人,自小笃信因果报应。隋王朝统一天下后,首先把人间变成了佛国,在全国建寺塔5000所,佛像数万身,有专职僧尼50余万人。隋文帝被称为“大行菩萨国王”,后炀帝杨广亦被称作“主持菩萨”,杨广本人就亲自写《法华经》1000部,创天台宗。一个皇帝胜过一万个高僧来讲 经传教,佛法与皇权已密不可分,于是,打破了佛教的南北对峙。佛教南北归一,社会丰饶富强,百姓对解脱自我转向更实际的“现实报”,于是促成了大乘佛教的流行,石窟艺术更趋向绚丽多彩。   隋代以倒斗顶窟为基本形制,以303窟将中心塔柱改造成一圆锥形的七级倒塔最有代表性。壁画艺术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创造活力,摆脱了外来艺术的束缚。一是本生故事画让位于经变画,“累世苦修”。“忍辱精进”画面渐次退去,“方便成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画面由窟顶走到墙壁正面的黄金地位;二是最早诞生了单独成像的观音菩萨。菩萨是佛教中菩提萨捶的简称,系释迦牟尼成佛前修行的觉名,因而在早期洞窟中他只是佛的陪衬。隋代单身菩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的起步。三是隋代佛教艺术开始世俗化,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基本符合真人身体与头 6.5:1的比例。但较唐代艺术仍有不足。因此隋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四是装饰图案丰富多彩,藻井尤为富丽。其中央以莲花构图,四框有二方连续图案,外缘则有飞天围绕,千佛环列。   隋代只是序幕,拉开大幕是大唐,公元618年建立的强大的唐朝历时289年(618-907年)。唐朝是莫高窟建窟最多的朝代,至迟在698年时已达“窟龛千余”,布满整个崖面。这是莫高窟历史上黄金般的盛世,规模庞大的覆斗形大窟中,大幅佛教画气势恢宏,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唐代洞窟现存232个,几乎占总窟的一半;经变画的在400余幅,也几乎占总数的一半。   公元618-704年,是莫高窟艺术的初唐时期,现存洞窟47 个。高度开放的大唐帝国对外来文化,以博大的胸怀与气魄,一股脑地拿来,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宗教信仰,转瞬便幻化成一个雄浑的唐文化。表现在壁画上,出现了通壁经变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如220窟的《阿弥陀净土变》,展现了富丽庄严、气象万干的极乐天国,为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楼台殿阁是帝王宫阙的仿照;乐舞场面反映了当时豪贵之家伎乐之盛;画面中佛陀、菩萨形象是当时世人的模样描绘,其躯体比例和地位表现了封建社会森严而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该画与《东方药师变》、《维摩洁经变》集于一窟,将敦煌壁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初唐壁画有30多壁维摩诘经变,这是魏晋以来首先中国化的佛教画。初唐人物造型由清秀渐趋丰满结实,躯体比例适度,宏幅巨制,却又精工细描,引人入胜。   盛唐时期(705-781年)现存81个洞窟,艺术特点首先表现为完好保存有中原已消失的画圣吴道子风格的壁画,在线条上,属大写意派,下笔飞快,线条疾畅,画史上所谓“吴带当风”的 “吴家样”绘画是莫高窟对中国美术史的巨大贡献。在色彩运用上,到处都有李思训大青绿风格的影子,呈现出金碧相映、富丽堂皇的时代风格。盛唐经变画采用对称手法求得画面平衡,“人小于山”,画面上有的多达千百人,表现出画师宏大的气魄和处理复杂构图的惊人技艺。经变画两边,配上对称的屏风画,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   中唐时期(78-848年),敦煌进入吐蕃称雄的时代,佛国仍然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国。吐蕃统治敦煌67年,当时沙州人口不到3万,职业僧尼却达千余。吐蕃人在敦煌一连兴建17座寺庙,在莫高窟开凿和续建的洞窟多达92个,现仍存50余个。洞窟依然遵循盛唐风格,但又有独特性。一是流行佛、菩萨像,达66 幅,经变画比初唐多一倍。比盛唐多三分之一。二是盛行密宗图像,达33幅,比初、盛唐多24幅。三是产生了一壁分上下两部,上部绘经变画二至三幅,下部再分割成小块并列的屏风画,容纳了大量的经变内容,却失去了雄浑气势。四是以158窟为代表,在涅盘像后绘涅盘变群像《各国王子举哀图》,出现了绘塑结合的大型经变,为吴家样风格的代表作。五是产生了双头瑞像图。   晚唐时期(848-907年),敦煌又回归大唐统治,世族张议潮成了这里的主人。敦煌的豪门大族包揽了从人间到天国的一切,实力雄厚的世族竞开家窟,而互不破坏,计开凿60余窟。其艺术风格融汇了中原绘画、吐蕃遗风和敦煌地方色彩。画面密、显宗图像并存;密宗多变相;经变比中唐更多。同时,壁画中出现了如《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等与佛教无关的世俗题材。   总体来说,大唐艺术点燃了大乘佛教的辉煌。形象化的画面把现实理想化,又把理想现实化。无所禁忌的自由化创造,把佛变成世间的人,把菩萨画成慈悲为怀的女人相,使佛国充满人情味、俗世感和生命的意味。各式自由舒卷的卷草纹图案又使画面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和生命的动感。   二):敦煌彩塑研究   莫高窟自创建以来,历代佛门弟子和僧俗大众为敬奉和崇拜的佛教诸佛诸神塑造的彩塑多达3500余尊。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立体圆塑,多用于大型佛、菩萨像;二是贴壁半圆塑,多用于塑佛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天王和力士;三是浮塑;四是影塑,多用于塑小型飞天、供养菩萨、劫贤千佛以及佛龛上的装饰、羽人、飞龙、龛楣花纹,佛像身后的项光、背光、背屏等。彩塑材料主要是草泥、胶泥、土坯、土料、柴草和色料。对不同形态的塑像,彩塑技法不尽相同。对大型坐、卧佛,多是凿出石胎或以土坯垒出泥胎,再以草泥塑裹,以细胶泥塑出细部,用色料描绘妆銮而成。大于真人几米到小于真人几十厘米的塑像,选用圆木砍刻成木胎,扎红柳枝、芨芨草或木料成型,再塑小影塑则是以胶泥压入拓模,泥干取模拓制而成。莫高窟因凿于砂砾岩上无法石刻成像,古代匠师采用了雕塑艺术的雕、刻、塑、捏、贴、压、削等全部技法,及绘画艺术上的点染、涮、涂、描等艺术手法,技法众多,选材广泛,处理灵活,故塑像生动逼真,丰富多采,富于表现力。   彩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壁画一样。北朝彩塑多为释迦牟尼的说法像、禅定像、苦修像和弥勒菩萨的排定像,题材范围较窄。彩塑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庄重的风格,注重面部传神而忽视躯肢刻划;衣褶以阴刻线为主,辅以贴泥条。总体风格具有印度、西域特色。隋代彩塑具有包前孕后、承上启下的特点。题材上出现了大型力士、天王像,同一窟中,三铺高大立像或众多塑像同在。身体比例接近真实,衣褶线条逐渐向写实技巧较高的圆线过渡。到唐代,彩塑达鼎盛时期,题材上出现群像,一铺造像少则三五身,多者达11身;依岩开凿的大佛像气势恢宏(96窟34.5米高和 130窟26米高两座倚坐弥勒大佛),并大量塑造涅盘像。人物造型丰满圆润,手法细腻写实,技巧趋于成熟,彩绘精致富丽。   晚唐、五代以后,彩塑明显衰颓。造像之风远不及隋唐,作品坠入程式化,神情呆滞,且因在底层,保存下来者甚少。宋、西夏。元代很少造像,只有重塑、改塑、重绘,多古板呆滞,彩塑江河日下,彻底衰落了。   与其它石窟相比,敦煌彩塑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并具有塑绘结合、互为一体的特点。表现为雕塑与绘画的一体结合,雕塑与绘画的局部结合,雕塑与绘画的一壁结合,及雕塑与绘画的整窟结合。

张伊宁的回答:

中国的四大石窟 [题记]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处于中国西北的荒漠之中。不过,当公元365年,乐樽和尚在此开凿第一个石窟时,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香火之盛,客商、僧侣之多可以想见。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除壁画和泥塑,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近40个,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造像十万多尊。龙门石窟有着与上述三个石窟不同的一个特色,即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其源流是这样的:公元493年,时白寤帝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迁都洛阳。此皇帝极为开明,除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处,还尊崇佛教,发愿营造已初步开凿的古阳洞——这是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继孝文帝之后,历代皇室纷纷效法,北魏隋唐长达400多年的连续大规模营建开始,“皇窟”遂成规模。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麦积山石窟建在一座圆锥体、中间粗大、底部细小、状似农家麦垛的麦积山上。其洞窟多开凿在二三十米及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这些栈道就已是很刺激、很有寻古之况味的事。麦积山的泥塑出类拔萃至何种程度呢?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将其誉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说:“敦煌如果是一个历代壁画的大画馆,麦积山则是我国历代的一大雕塑馆。”这里保存了从北魏以来的数以千计的精美塑像,大的高达十五六米,小的仅二十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中国著名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周围的风景最为秀丽。树木繁盛,野花鲜艳,在山顶可见重叠嶂,云雾飘绕,构成著名风景“麦积烟雨”。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余个,敦煌艺术是佛教题材的艺术。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内容非常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代表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研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及涅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http://baike.baidu.com/view/491988.ht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08:47 , Processed in 0.06420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