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你问我答 查看内容

周苏华:求上海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2020-8-11 16: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 评论: 0

摘要: 丁铧的回答: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和强盛 必背的知识梳理: 1.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战: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靖难之战: 诱因:太祖死后, ...

丁铧的回答: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和强盛

必背的知识梳理:

1.明朝的建立和靖难之战: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靖难之战:

诱因: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

战况:1399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1402年攻破南京,自立为帝,他就是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

结果:①.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②.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3).明成祖时期,明朝进入全盛时期。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统治机构:

《1》.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分管行政;司法;军政)。---三司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2》.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期,形成内阁制度)

(2).军事机构:

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公关兵权,掌管军队但无调兵权;兵部可调兵,但不能指挥作战,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统军将领由皇帝临时任命。

(3).监察机构:

《1》.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和巡按御史———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和巡视地方)。

《2》.“三法司”———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

《3》. 太祖:授权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监视、侦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成组: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

《4》. 八股取士 

A目的—控制思想;

B特点—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左传、礼记)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八个部分—“八股”。

C影响—束缚思想。

《5》.明太祖清查人口和丈量土地,编辑了“黄册”和“鱼鳞图册”。———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保证政府的税源。

3.明朝前期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网落)

 

 

 

 

 

 

第二章  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

必背的知识梳理:

                            第一节 边疆各族的发展

1.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

(知识网络)

西藏:

 

明时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族人任各级官吏,赐给印信,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

建僧官制度

内容:酌情封赐各教派首领,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

作用: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西南(云南,贵州等地区):

(知识网络)

<包含明;清>

土司制度

 

 

实行:元朝实行,明朝沿袭。

内容

 

①在西南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当地首领任土司长官,允其世袭。

西南

地区

 

②土司长官必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贡赋。

改土

归流

 

 

释义: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

 

①永乐年间两个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省级行政单位。

实行

②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历时八年,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②1726年.雍正帝在滇、黔、桂、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纷争状态,促进了

2.瓦刺和鞑靼:

1.14世纪末,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元良哈地区设立3个卫,任命当地蒙古族首领为官员,进行管辖。瓦刺和鞑靼对明朝政府有时战争,有时称臣纳贡。>>>>>明英宗时期,瓦刺强大起来,1449年,率军南下,直逼大同,明军率军应战,随后退之于土木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意味着明朝由盛转衰)。

2.1571年,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城市,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组织蒙古人修建呼和浩特城。

3.后金的兴起:

(知识网络)

明初:东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满洲

兴起

 

 

 

①建州女真首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编制,兵民合一),八

努尔哈赤

 

 

 

                      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②1616年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明后期

 

 

 

 

③为反抗民族压迫攻打明朝,占辽东70余城,迁都沈阳。

皇太极

 

 

 

 

①继努尔哈赤位,继续对明的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

②1636年,改国号为清,后又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清朝的建立:

(请往后看)

 

                         第二节 明朝的对外交往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目的:A宣扬国威;B加强海外联系;C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需求。

2、过程:A七次;亚非30多国;最远—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B输出—丝瓷茶;输入—珠香药;使臣友好往来。

3、意义:A空前主动外交;B规模、历时、航程空前;C比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

4、局限:A目的—不是发展贸易;B政策—不计经济效益,造成负担;C国力衰退,无法再续。

(知识网络):

郑和

下西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情况:成祖派遣,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评价

②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③目的不在外贸,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国家巨大负担。随国力衰退而悄然结束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知识网络)

华侨开发南洋

①唐朝开始,我东南沿海很多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他们定居南洋诸岛,

成为华侨。

②他们带去先进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为开发南洋作出重大贡献。

3.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戚继光抗倭:

1、倭寇:

A元末明初开始,日本武士、商人、海盗:

B明中期罢市舶,沿海奸商勾结倭寇。

2、戚继光抗倭:

A浙东,台州大捷;

B福建、广东,俞大猷;

C1565年,基本肃清。 

(知识网络):

戚继光抗倭

 

背景

 

     ①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

       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情况

 

①受命浙东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②后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于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4.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租占澳门:

A1553年借地晾晒,

B后租借暂居贸易,筑城垣、设官署,派军队,长期租占。

2、主权问题:明政府始终掌握领土主权;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守澳官,并驻军。

(知识网络):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①16世纪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②1553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③又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此后,擅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

 

                    第三章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明末农民战争

教科书中的必背导言:

必背的知识梳理:

                       第一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1.官宦专权与内阁纷争:

 

2.张居正改革:

(1).明神宗时期,张居正进行一系列改革:

<1>.政治方面:澄清吏治,裁剪冗员.

<2>.军事方面:整顿边防,和鞑靼俺答汗进行茶马互市,和平相处.

<3>.经济方面:丈量土地,清查豪强地主的隐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变法.

(2).一条鞭法:

 

 

 

 

 

 

 

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弱.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生产

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化起了一定作用.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

A内容: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田亩多少分担。

B作用:a减轻负担,人身关系松弛;b适应商品经济,有利资本主义萌芽;c赋役史上重大变革。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康熙,A1669年,明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B127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雍正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作用:人头税废除,人身关系松弛,隐蔽人口减少,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3.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往后看)

                    第二节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1).魏忠贤把持朝政,东林党斥责,被无故正压。

(2).明朝于后金战争连年失败。

(3).土地兼并严重。

(4).北方天灾连年,国家财政困难。

………………………………………………………………………………………………………………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l、皇帝昏庸:明武宗起,世宗、神宗等不理朝政,大权落入奸臣、宦官手里。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多年。

2、宦官专权:A王振、刘瑾;B明熹宗—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顾宪成,东林书院)

3、土地集中和赋税加重:A贵戚官僚占掠民田。B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

………………………………………………………………………………………………………………

2.明末农民战争:

直接原因:灾荒、三饷

1、陕北起义:

A1627年,王二起义;

B“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2、推翻明朝:李自成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克洛阳,不久攻克西安,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明亡。

3、意义:

A推翻明朝,打击封建统治;

B均田免粮,反映农民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土地要求,标志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四章  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必背的知识梳理:

1.清朝的建立:

明初:东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满洲

兴起

 

 

 

①建州女真首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编制,兵民合一),八

努尔哈赤

 

 

 

                      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②1616年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明后期

 

 

 

 

③为反抗民族压迫攻打明朝,占辽东70余城,迁都沈阳。

皇太极

 

 

 

 

①继努尔哈赤位,继续对明的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

②1636年,改国号为清,后又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2.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占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

(知识网络):

清朝

统—

 

 

 

 

入关进京: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打败大顺军,进占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

剿杀义军: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地主、官缭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

灭亡南明

 

 

 

 

①南方一些明朝遗臣先后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②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清军陆续灭掉南明小朝廷,基本统一中国。

3.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知识网络):

从议政

处到军

机处

 

 

 

 

清初:沿明制,设内阁六部,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军国大事由其决定,皇权受限制。

           目的:加强皇权。

强化

专制

 

 

 

 

 

 

雍正

设军

机处

 

 

 

 

组成: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权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结果: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也直接听命皇帝。议政处名存实

    亡,乾隆时撤销。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文字狱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危害: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内阁六部:清初沿用明内阁、六部。

2、议政王大臣会议:A满洲贵族组成;B凌驾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C皇权受限制。

3、南书房:A康熙设立,翰林学士参与机密,草拟谕诣;B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4、军机处:

A目的:为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B组成: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C机制: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负责传达。

D影响: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众皇帝指挥;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严酷的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民族反抗意志,树立清统治权威,加强专制集权。

2、概况:顺治7次;康熙17次;乾隆130多次。愈演愈烈。

3、影响: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

3.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知识网络):

<包含清朝和明朝>

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货币

地租

趋势

加强

 

 

一条

鞭法

 

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

 

①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原因

 

②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固定丁税丁数: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内容:雍正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鼓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农业

生产

发展

 

①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②明代引进玉米和番薯,清代推广,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产大幅提高。这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③清前期,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①工具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嘉兴使用“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②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流传,出现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5-5-1 20:38 , Processed in 0.06274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